美“印太经济框架”即将出炉,缺少中国的经济合作组织能成功吗?
在影响亚洲和中国的地缘政治架构中,“印太战略”(Indo-Pacific Economic Framework,简称IPEF)是其中之一。IPEF概念是去年十月美国总统拜登在东亚峰会时提出的,美国将围绕贸易便利化、数字经济和技术标准、供应链韧性、碳排放、清洁能源、基础设施、劳工标准等项目,与友好国家(地区)确定共同目标,加强合作。
不同于一般区域贸易协议,IPEF不是以消除关税和贸易障碍,促进印太国家(地区)互惠互利、经济稳定成长为目标,而是以排除中国大陆为导向、确保美国在经贸领域领先地位为目标的战略。所以它不是一般常见的多边机制,而是透过“一国(一地)一策”的双边磋商,形成美国主导、美国优先的经济合作协议。
由于推广者“目的不纯”,“印太”的范围也一直在扩大,几乎囊括了拉丁美洲西海岸到印度洋西海岸的广袤区域。撇除中国,美澳日印四方及其他国家,是否有能力在经济上撑起“印太战略”呢?新的制造业中心、贸易与投资的流向变动和航运通道,是否能如愿转移呢?
亚太地区,依然是世界生产中心
以亚太经合组织(APEC) 21个经济体为统计基础,2016年亚太地区GDP占全球GDP总值的60.02%,贸易总额分别占全球总额的49.65%和49.gg%,投资(FDI)的流入流出总量分别占全球比例的53.04%和60.28%,体现制造与生产能力的工业制成品占进出口总比例高达72.g%和75.4%。
以环印联盟为统计基础,印度洋地区经济体经济总量仅占全球GDP总量的9.35%,贸易总额分别占全球进出口总额的8.2%和3.12%,全世界FDI总量仅有11%流入印度洋地区,工业制成品占进出口的总比例为65.7%和53.2%,初级产品出口占比高达37.7%。
诚然,印度洋地区经济体近几年来增速较快,由于经济体量不足世界整体的10%,印太地区经济发展极不均衡,易受内外政治局势动荡冲击,想取代亚太地区成为全球新的增长引擎,有点难。世界上2/3的石油运输与1/3的货物运输要通过印度洋,但大部分能源与货物的出发地与目的地都是亚洲地区。也就是说,印太地区繁荣是与亚太经济的繁荣休戚相关。
印太战略的缺陷
在美国“印太战略”出台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,“只有很少的美国学者从地缘经济的角度来看待印太概念”。换句话说,它更像是一个政治概念,而不是有意义的经济合作。
美国“印太战略”最期望拉拢的对象不是印度,而是东盟国家。旨在以日本为中心重建供应链,提供一个TPP的替代选项。印太经济框架将由覆盖不同议题的多个模块组成,签署国无需加入所有模块,但必须同意所加入模块的所有条件。这实际上就是由美国制作“菜单”,各国来“点菜”的意思。
不过,东盟国家却不想因此得罪金主中国。东盟是中国第三大外资来源地,也是中国对外投资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。1991年双方贸易额仅为79.6亿美元,2021年8782亿美元,扩大百倍。中国对东盟出口4836.9亿美元,同比增长26.1%;自东盟进口3945.1亿美元,同比增长30.8%。东盟连续两年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。从2009年以来,中国连续12年保持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关系。从2020年开始,东盟连续2年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。RCEP生效后,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关系只会比以往更密切。如果美国只拿“印太战略”的构想吆喝,却拿不出真金白银订单的话,是很难打动别国,去放弃地区红利的。
世界上最主要的三大对外投资国美国、日本和中国均为亚太国家。“印太地区”本就是日本深耕多年的主打经济区域,南亚是日企新的产业输出地,东南亚则被日本视为经济的“后花园”。日本一直坚持多边通商主义,利用RCEP、CPTPP等机制多方下注获利。要日本为了美国的利益,断绝与中国商贸往来,很难。美国不仅想主导“印太地区”外交和安保走势,还要指导日本的经济走向,让日本很不安。
当年也是美国自己提出的TPP《跨太平洋伙伴协议》,结果川普一上台后就给扔了。日本是顶着各界压力才弄成的缩水版CPTPP。现在,美国又心血来潮提出IPEF构想,谁知道哪天又不玩了?
中国与印太地区贸易额超过美国的两倍,中国还是韩国、印尼、新加坡等国的第一大出口市场,中国在日本、越南等国的出口份额也与美国大差不差,这些国家很难在中美两国之间“二选一”。
贸易便利化、数字贸易、供应链和绿色技术、劳工标准、基础设施、低碳化等的字眼是很诱人。可如果东南亚国家加入IPEF,无助于开拓美国市场,还要受到美国的约束,那就得不偿失了。
印度态度的转变
在“印太战略”中,印度因其特殊地位而扮演关键角色。在军事安全领域,美国早已通过双边条约和日本、澳大利亚等结成军事联盟。印度决策层一方面希望充分放大自身的特殊优势地位,撬动美日澳尽可能多的资源扶植;另一方面也试图维持一定“战略自主性”,以此保留对华协调与中方让利的可能性。美日澳均为发达国家,不仅经济发展水平远超印度,在产业焦点、市场准入、规范标准、知识产权等方面也有不同于印度的政策诉求。2020年以来,印度加快与美日澳趋同。
在军事安全方面,以2020年10月签署的《地理空间合作基本交流和合作协议》为标志,印美战略协作达到“准盟友”水平。在经贸领域,莫迪政府针对中国推出强度、范围空前的打压政策,接连实施限制中国资本赴印、阻断中国商品进口、打压中国企业参与印工程招标、封杀中国公司开发数字软件等举措,几乎波及两国所有经贸互动领域。
印度“印太战略”经济整合中最大软肋是本国糟糕的制造能力。美国可为印度产业发展开放庞大市场和尖端技术支持。日本可以为印度提供基建、产业、技术应用方案,并供给较为优惠的长期贷款。澳大利亚则能够为印度提供工业化所需的各种原材料,尤其是矿产品和燃料。莫迪虽不断推动用工、征地等制度改革,但实际效果仍有待提升。农业改革法案引发的持续大规模抗议,更表明印度的改革之路前路漫漫。
世界问题盘根错节,维护和践行多边主义,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,是解决方法之一。在国际上搞“小圈子”,今天这个脱钩、明天那个断供、后天再来个制裁,把世界推向分裂甚至对抗,经济怎么可能会搞好呢?
往期文章: